首頁 大明江山:1368之前的朱元璋

一個月後,即至正二十年四月,“浙東四先生”一同到達了應天,元璋對此欣喜不已,他先將四人安排在臨時設於孔廟中的客棧居住,為了彰顯自己禮賢的誠意,他又命人專門建造了一座“禮賢館”供四人居住。

不過,由於劉基、章溢和葉琛都有點芥蒂在心,顯得有些拘束,畢竟他們都為元朝出過力,不像宋濂那樣很快就與當地儒士打成了一片。

在召見四位先生時,元璋一麵親自安排座位,一麵虛心請教道:“今日咱為天下屈四先生,而今四海紛爭,不知何時可定,望四先生暢所欲言才好!”

客套過後,章溢當即站起來拱手答道:“天道無常,唯德是輔,唯不嗜殺人者能得之。”

這跟朱升的論調差不多,但還不夠具體,但元璋見宋濂、葉琛二人也出來附和,便道:“咱平素都是這樣教導將士們的,但是咱的軍令總有不到之處,往後還得嚴加管束才是!”

其實對於軍、民,元璋總是會分開對待,尤其是針對張士誠的部隊。因張士誠大方又無紀律,甚得廣大將士的歡心,此人又奸謀迭出、細作廣布,所以元璋總是對被俘的張家軍士卒不太放心,思來想去,忍不住痛下殺手:比如至正十七年八月,耿炳文部生擒張部一千餘人,這些人後來都被押到應天處死了;至正十九年五月,元璋在浙東曾將張部降卒五千餘人分與帳下,以便留守婺州,但又擔心他們心生叛意,欲帶回應天,中途則又擔心他們逃亡,最後幹脆都斬殺於雙溪之上,一時間把雙溪的水都染成了紅色。

顯然,章溢等人都聽聞了有關元璋殺俘的風聲,他們出於最基本的道義立場,想要委婉地勸說元璋慎殺。可是在元璋看來,宋濂、葉琛、章溢不免都有些書生氣,自己何嚐是喜歡殺戮、慣於造孽之人?隻是如今身處這種環境和地位,為求自保,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也許隻有等到天下一統了,才真正可以一切都付諸法製(他已經注意到,自秦漢以來,曆朝取天下的,還真沒有一個可以做到慎殺的)。不過,對於為什麽人與人要這樣互相殘殺,元璋自己心裏也不那麽清楚,隻能歸咎於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