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性領導力

第三節 領導權變理論

20世紀60年代後,領導的研究開始不僅僅關注特質和行為,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領導者所處的具體環境,認為領導的有效性也取決於領導者所處的具體環境,如被領導者的條件、工作性質、時間要求、組織氣氛等。也就是說,有效的領導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和環境條件三者共同決定的。

P(領導)=f(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

考慮環境或情境的理論被稱為權變理論。權變理論同時考慮領導者個人特質與情境特征在領導現象中的重要性,並探討二者的匹配與領導有效性之間的關係。權變理論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菲德勒模型、路徑—目標理論、領導生命周期理論。

一、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F.E.Fiedler)模型是領導權變理論比較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他是第一個把人格測量與情境分類聯係起來的研究領導績效的心理學家。他認為領導效果的好壞取決於領導風格是否與特定的環境相匹配。

菲德勒認為領導風格主要有兩種:一種領導風格趨向於工作任務,即任務導向;一種領導風格趨向於追求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個人的聲望,即關係導向型。菲德勒認為領導風格與人的個性有關,基本不會改變。為了測定領導風格,菲德勒設計了一種名為“最難共事者”(Least-Preferred Co-Worker, LPC)的問卷,讓被測試者填寫,要求被測試者回憶一名他最不願意與之共事的人並對其人品特征做出評價,具體問卷見表2-3。

表2-3 菲德勒的LPC問卷

除了領導風格之外,菲德勒提出了影響領導效果的第二個變量,即情境因素。他認為領導效果的好壞受到三種情境因素的影響。

(1)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是指領導者為被領導者接受的程度,即領導者能否得到下屬的信任、尊重和喜愛,能否使下屬自動追隨他。受歡迎的領導在指揮過程中並不需要炫耀手中的權力,下屬都自願追隨他並執行他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