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性領導力

第二節 激勵的基本理論

激勵理論是管理心理學的範疇,主要包括內容型激勵理論、過程型激勵理論與行為後果激勵理論。內容型激勵理論,是指針對激勵的原因與起激勵作用的因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的理論。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奧爾德弗的ERG激勵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等。過程型激勵理論重點研究從動機的產生到采取行動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弗魯姆的期望理論、洛克的目標激勵理論和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等。行為後果激勵理論是以行為後果為對象,研究如何對行為進行後續激勵。這一理論包括強化理論和歸因理論。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

(一)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1943年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亞伯拉罕·馬斯洛(A.H.Maslow)在其出版的《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需要層次理論,1954年他在《激勵與個性》中又對這一理論做了進一步闡述,標誌著這一理論的正式形成。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特征是將人類需要理解為一個複雜的、等級式係統,故稱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將需要分為自低而高的五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的需要,指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理性需要,包括人對食物、水、空氣、住房、性等方麵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滿足和維持生命的必要條件,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礎。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馬斯洛認為,隻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